自高中新课改、新高考方案发布后,“选课”不光是高中新课改的热门词汇,小学、初中也要实施选课、走班了。7月4日,市教育局召开义务段深化课程改革启动大会,确定43所小学、初中为首批课改试点学校。此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尽可能开发多种类型的拓展性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喜欢的学习科目和活动,找到自己的长处,为将来选择合适的高中和进入高中后的选课学习打好基础。
首次提出基础性和拓展性课程
今年3月底,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两大类: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小学阶段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15%左右,初中为20%左右。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给学校更多课时安排自主权
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市教育局近日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推进方案》。该《方案》要求,在改革课程实施中统筹课程实施,强化德育课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保课程计划内每学年三、四年级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同时,增加课时安排的灵活性,在不增加周课时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以及不减少品德、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的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
《方案》要求,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推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机制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评价系统的改革,这次课改要求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探索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
《方案》强调,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0%。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同时,规范校内考试评价。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等6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拓展性课程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考查。一至六年级使用等级和评语报告考试和考查成绩,七至九年级实行等级、分数和评语相结合的报告方式。
附:
余姚市首批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试点学校
初中:
阳明中学、舜水中学、子陵中学、梨洲中学、兰江中学、实验学校初中部、高风中学初中部、世南中学、姚北实验学校、瑞云学校初中部、丈亭镇中、陆埠镇中、泗门镇中、河姆渡镇中、马渚镇中、低塘镇中小学:
实验一小、实验二小、兰江小学、实验学校小学部、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风校区、东城小学、阳明小学、新城市小学、长安小学、世南小学、梨洲小学、瑞云学校小学部、姚北实验学校小学部、肖东一小、低塘小学、丈亭镇小、黄家埠镇小、三七市镇小、河姆渡镇小、陆埠镇小、泗门镇小、梁弄镇小、临山镇小、马渚镇小、塘后小学、郑巷小学、舜耕小学
(余姚日报全媒体记者胡瑾中)
------------------END------------------
余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