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身体的寒气和湿气去哪了艾灸调理疾病

”风、寒、暑、湿”四字,几乎就是疾病的根源。

什么头疼、肚子疼、各种乱七八糟的病,皆源于这4字,它们之间相生相克。

寒主收敛,仔细想想,当下的饮食结构,空调、冷饮,都在增加寒敛的这种力量。

有寒就有湿,湿可以和寒、热、暑、风等任何一个结党营私。其中,寒和湿更是好兄弟。

寒湿都藏在哪儿?

积寒、湿气都有特定的部位,知道了他们的藏身之处才能很好的把它给牵出来。

1、湿气藏在”大象腿“里

好多人深有体会,年轻的时候,腿还是比较修长的,到了中年后。

“大象腿”就出来了,以为是发福了,其实是寒湿都积聚在了腿上。

年轻时腿储藏血液,岁数大了,腿没有充足的血液储藏,就只能储藏寒湿这些废物了。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在身体里往往向下走,类水属阴,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多以下肢较为多见。

肺虚、脾虚、肾虚都可导致水肿,但脾虚导致的水肿尤其体现在腿。因为脾运化水湿,小腿是脾经的主要阵地。

如果你小腿肚发酸发胀、双腿乏力、下肢水肿,那多是水湿聚集在这里的表现。

2、寒气藏在赘肉里

积寒有特定的部位,首先是在后背,其次从臀部往下,一直到大腿、膝腘窝。

我们说“背薄一寸,命长十年”,背仅有一层薄薄的肌肉御寒。

大椎穴更是寒气的重要入口,后背侵入寒气后会自动累积脂肪御寒。

看似是脂肪,其实尽是寒湿。

臀部如果不结实,那它聚的也是寒气,因为臀部处在人体躯干部最低位置,又临近盆腔,是很容易出现寒湿停聚的。

大腿很粗的也多是寒气。

上肢有了寒气,寒凝血滞,把腿上的能量阻隔住了,大腿上的能量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循环。

长溃疡、长痘痘,高血压,但是两脚冰凉,这就是身体寒气重但发生阻隔的现象。

积热憋在里面,没有出路,只能往上走,因为往上比较顺畅,所以热都在脸上发了。

祛除寒湿,非一日之功,重点在于驱动体内的气血,驱散寒湿。

中医认为,艾灸就是补充和驱动阳气,祛除寒湿非常好的方法。

体内寒湿重的人,用艾灸这个方法非常对口,灸后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脸色和皮肤,都开始一点点变得干净、通透,其实就是水湿的颜色下去了。

还会出现排气、打嗝变多,大小便增加,原来舌苔腻,舌边有齿痕,也会慢慢消褪了。

艾灸祛寒,更调节机体自愈力

实际上,我们后背的每个腧穴都跟五脏相通。

“腧”就是通道,直接通到脏腑,在后背这一灸,能把五脏因为受寒处于麻木状态的机能给激活了。

各个脏腑协作、运作起来,身体里积的寒、热,自己就顺了。

所以说,艾灸这种温暖的力量能让身体各个组织、细胞重新“破冰建交”。

艾灸驱散寒气,温通经脉,但其本质在于为身体补阳气,养脏腑,提高人体自愈力、免疫力。

艾灸祛寒主要穴位:背部腧穴、督脉(百会、命门尤其要灸)

背部腧穴:膈俞、肝腧、脾腧、胃腧

其次,艾灸可祛水湿

艾灸祛水湿主要穴位:水分穴、足三里、丰隆穴、解溪穴、太白穴。

如果记不住穴位,那就顺着小腿内侧脾经从上往下灸,湿气重的人,刚开始灸可能会有刺痛感,坚持灸下去,你会发现,连腿都会变美。

另外要少吃盐去水肿,因为经常吃多盐的食物,容易令体内积存过多水分,形成水肿。

艾灸后水湿都去哪里了呢?

艾灸这么好吗?可能大家伙儿就好奇了,艾灸完,这个水湿去哪儿了呢?下面为大家揭秘:

一个就是通过排汗排出去了。

所以说,艾灸后出汗排浊气是一个好现象,尤其是夏天更要把握机会。

出现这种现象,你要做的就是继续灸!

还有一个就是变废为宝了。因为体内积液本不是废物,只是由于身体机能出现问题,没办法参与完成身体循环才会变成湿邪。

艾灸可以调节机体功能,使体内积液转化进而顺利参与身体循环,最终让身体各部分机能畅通无阻。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

常见病艾灸穴位指导:

一,风湿科

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网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

二,心脑血管科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面瘫、抑郁症

三,五官科

鼻炎、咽炎、牙痛、眼睛干涩、近视、斜视、流泪症、白内障

四,胃肠科

便秘、结肠炎、胃炎、胃寒、胃下垂、胃癌、阑尾炎

五,呼吸内科

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甲状腺炎;

六,妇科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产后少乳、不孕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宫寒、盆腔炎、宫颈炎、尿道炎、乳腺炎、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腺肌症、产后风、乳腺癌、更年期综合症

七,美容科

去斑、减肥、狐臭、口臭、灰指甲、白发、豆豆

八,男科

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肾虚、阴囊湿疹、精液不液化、附睾炎、精索静脉曲张

九,神经科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中风、失眠、神经衰弱、面瘫、癫痫

十,泌尿科

尿潴留、尿失禁、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肾炎

十一,小儿科

小儿感冒、小儿咳嗽、小儿遗尿、小儿腮腺炎、小儿泄泻、小儿惊风、小儿夜啼、小儿疳积、小儿疝气、小儿推拿、捏脊、四缝穴

十二,肿瘤科

鼻咽癌、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白血病

十三,其它

胰腺炎、肺气肿、改善微循环、甲亢、甲减、口腔溃疡、上火、祛湿气、甲状腺结节、肝炎、乙肝、脂肪肝、肾积水、头晕(眩晕)、脾虚、带状疱疹、淋巴结肿大、醒酒、戒烟、胆结石、胆囊炎、手麻、脚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ueshuizu.net/sjsdyy/8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