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感的发生是在艾火物理与药理的双重作用下,使体内的经气被艾火激发和推动,经气在运行的过程中与病灶的邪气相搏,和邪气外泻而引发的一系列灸感现象。
灸感指的是被施灸时自我所感知的热、风、凉、寒、麻、胀、酸、沉、痛等经气反映的现象称之为灸感。
艾灸灸感相当重要,掌握你身体的灸感部位,那艾灸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艾灸灸感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人体经络的阻塞程度。产生灸感且灸感强烈的,说明人体经络通畅,调理起来见效迅速;没有灸感的,说明经络中邪气瘀积严重,需要疏通经络后再灸,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但是,这种灸感只是一个自我感觉,有些人敏感些,能觉察到,有些人迟钝些,觉察不到。
灸感的引发
灸感的出现,常常会受到环境、手法、病理、时间、个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剌激量的强弱艾灸时,当火力均衡持续,并达到一定的作用量,才有可能出现灸感。如使火力中断,则已经出现的感应也就有减弱、退缩而至消失。一般来说,剌激越强、时间愈长,则感传愈易出现。但有时也见有剌激的强度并不大,时间不太长,也能出现循经感传。2、个体素质的差异个体素质的不同,对灸感有着十分明显的关系。在正常人之中,灸感因人而异,因而才有“经络敏感人”之说。个体因素的不同,也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同一性别、相等的年龄与相同的病症,在同一时间内用统一方式进行灸治,甲患者的各种传感则是十分良好,而乙患者则是及其迟钝或是难以发生。3、环境好坏的影响在温暖安静的环境里,同时皮肤湿润,思想集中,则灸感较易发生,而感传速度也较快。反之,在寒冷、喧闹、皮肤干燥,同时和别人交谈思想分散时,艾护众生提醒您灸感多迟钝或不能被感知,而速度也较慢。4、病灶轻重的影响灸感与病程的长短及病史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病轻者灸感相应性也就增强和出现;病重久者则各种灸感自然就会迟钝与减弱。5、人为因素操作的手法与心态及操作者技法熟练程度,认真耐心与急躁生疏,草率怀疑,也是影响灸感与灸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灸感的分类
灸感往往以“热、风、凉、寒、麻、胀、酸、沉、痛”等方式表现出来。这里,根据艾灸的不同阶段,将灸感暂且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艾火循经艾火有温热和走窜的功能,所以在艾灸的第一阶段,往往循经表现出温热的灸感,具有透热、传热、扩热三种形态。透热,艾火的温热之气会沿肌体的表层向深层穿透,具有灸前透后、灸后透前的作用;有时候会直达脏器。如灸中脘时,能感觉整个胃部暖暖的。传热,艾火的温热之气会沿一定的经络或方向远端传递,具有灸上传下、灸下传上的作用,甚至直达病灶。如灸八髎穴时,热量一直传到大腿根,甚至到脚底。扩热,也叫散热。艾火的温热之气会沿身体的一点向周围扩散,有灸一点扩一片的作用。如灸关元时,能感觉热量不仅往里走,还会向腰两侧扩散。这三种温热形态的灸感出现,人会感到温暖舒适,病感减轻。第二类正邪相搏当艾火循经出现温热灸感时,会激发促使体内的气血运行。遇到病灶的邪气时就会发生激烈的斗争,造成经脉、筋肉等组织紧张,致使气血循环发生波动,从而会在病灶或病灶所属的经络出现麻、胀、酸、沉、痛的静态灸感。这种灸感的出现,表明了体内正气的生成和邪气相斗争的开始。第三类邪气外出当艾火持续不断的熏灼相应的穴位,就会使气血加速循环而增强正气,将病灶或所属经络里的病邪之气排泄出去。风、凉、寒的出现,正是邪气被排出体外的良性反应。如灸三阴交穴,脚底会发冷,仿佛有风吹过,有丝丝的凉气在脚趾间游走,这种就是排寒。又如灸涌泉穴时,脚尾趾有点麻的感觉。综上所述,上述这三大类灸感,在灸疗过程中会依次深入。提示没有灸感,不一定没有效果。经络敏感的人,刚刚艾灸可能就有很强烈的灸感;有的人艾灸很久了,也没有灸感,这样的人多数属于经络迟钝型。
敏感型的人,艾火会沿着经络的走向寻找疾病的源头,疾病康复会快些;而迟钝型的,或许疾病康复慢点。
不论敏感型还是迟钝型,都可以用艾灸治疗。
常见病艾灸穴位指导:
一,风湿科
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网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
二,心脑血管科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面瘫、抑郁症
三,五官科
鼻炎、咽炎、牙痛、眼睛干涩、近视、斜视、流泪症、白内障
四,胃肠科
便秘、结肠炎、胃炎、胃寒、胃下垂、胃癌、阑尾炎
五,呼吸内科
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甲状腺炎;
六,妇科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产后少乳、不孕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宫寒、盆腔炎、宫颈炎、尿道炎、乳腺炎、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腺肌症、产后风、乳腺癌、更年期综合症
七,美容科
去斑、减肥、狐臭、口臭、灰指甲、白发、豆豆
八,男科
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肾虚、阴囊湿疹、精液不液化、附睾炎、精索静脉曲张
九,神经科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中风、失眠、神经衰弱、面瘫、癫痫
十,泌尿科
尿潴留、尿失禁、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肾炎
十一,小儿科
小儿感冒、小儿咳嗽、小儿遗尿、小儿腮腺炎、小儿泄泻、小儿惊风、小儿夜啼、小儿疳积、小儿疝气、小儿推拿、捏脊、四缝穴
十二,肿瘤科
鼻咽癌、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白血病
十三,其它
胰腺炎、肺气肿、改善微循环、甲亢、甲减、口腔溃疡、上火、祛湿气、甲状腺结节、肝炎、乙肝、脂肪肝、肾积水、头晕(眩晕)、脾虚、带状疱疹、淋巴结肿大、醒酒、戒烟、胆结石、胆囊炎、手麻、脚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