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年,Fuch猜测脊髓脊膜膨出患者大小便失禁是由于脊髓末端受牵拉所致。30年后,Lichtenstein进一步阐述这一概念,脊髓功能障碍是由于牵拉损害。年,Garceau描述了“终丝综合征”,猜想紧张的终丝产生的张力导致脊髓症状。Hoffman等第一次报道了对31名脊髓被牵拉的患者在松解了粗大、紧张的终丝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脊髓拴系综合征”第一次被提出来。现在这个词已经被广泛应用,包括所有因牵拉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
胚胎发育11周:来自中胚层脊索的骨性椎管完全愈合;12周至以后:来自外胚层的脊髓生长落后于椎管,圆锥尾部细胞团退化和软脊膜共同形成的终丝,附着于S1骨膜的背侧。新生儿:圆锥末端至L3水平出生以后:继续上升3岁:圆锥末端至L1或L2上缘,不再上升,直至成人
胚胎发育史:
胚胎初期,脊髓与锥管基本等长,其终点止于骶管的末端,以后椎管的生长发育快于脊髓,圆锥开始向头侧移动,大约在妊娠30周时,终丝由圆锥尾部细胞团退化而成,正常终丝细弱,能允许脊髓继续缓慢上升至L2。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绝大多数认为脊髓圆锥端位于L2,同时亦被大批死亡新生婴儿尸解所证实,有人用高分辩率超声检查新生儿脊髓圆锥位置,得到同样的结论。
正常脊髓圆锥位于L2、3以上水平者占98%;位于L3水平者占2%。
终丝直径>2mm即为异常增粗
脊髓末端的正常位置
时间位置
胚胎早期脊髓与脊柱等长
胚胎20wL3-4
胚胎40wL3
出生时L1-2
3mL1(同成人)
病因和病理生理
伴有先天性畸形的TCS
由于脊柱畸形引起的脊髓圆锥低位,常低于L2椎体以下,终丝短粗,直径大于2mm,增粗的终丝可脂肪变性。常见原因有:
(1)终丝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圆锥尾部细胞退化过程不完善,所形成的终丝可能较粗大,以致牵拉圆锥的力量增强而使其上升力度减弱。
(2)脊髓发育畸形。脊髓脊椎背正中胚胎发育不全引起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常,如脂肪脊髓脊膜膨出、脊膜膨出、硬膜内脂肪瘤、脊髓纵裂、背侧上皮窦、尾侧脊椎脊髓异常、错构瘤、皮肤窦道及粗短终丝等形成对脊髓圆锥和神经根牵拉或压迫,使神经原缺血产生隐匿性和进行性双下肢失神经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3)染色体间质的微缺失。Campbe在同时患有TCS的同胞兄妹中发现IP染色体间质有微缺失。
继发于炎症、手术、外伤或肿瘤等的TCS
因手术、炎症、肿瘤或损伤等引起的脊髓拴系,最常见于脊髓脊膜膨出术后和蛛网膜炎。可能和局部出血形成血凝块、脑脊液生化改变和纤维瘢痕组织形成有关,因为粘连性束带可对终丝和圆锥下端直接牵拉所致。诱发因素有:
(1)创伤。腰背部直接的外力作用或坠落时臀部着地等。
(2)引起椎管狭窄的因素。椎管内肿块、腰椎滑脱或椎间盘突出、位于终丝处的肿瘤可因直接压迫终丝使其张应力增加,并引起对圆锥尾端的牵拉作用而出现症状。
(3)其它原因使脊髓受到牵拉,如脊膜膨出症手术时操作不当,腰骶部炎性病变及上皮囊肿等均可引起圆锥受牵拉。
1.终丝(filumterminale)肥大增粗固定于椎管壁 栓住圆锥(conusmedullaris)不能向头端移动。
2.先天性疾病 如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或脂肪脊髓脊膜膨出(lipomyelomeningocele),病变可以固定终丝或马尾,而于病儿生长过程中产生脊髓栓系综合征,或是于幼儿时期做脊髓脊膜膨出手术,术后局部粘连而固定圆锥产生脊髓栓系综合征。Kanev与Bierbrauer报道一组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观察到脊髓神经功能与年龄的关系,在初检时没有神经症状占37%,于年岁增长中发生神经症状,于脂肪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手术与栓系综合征松解后神经症状缓解。
3.先天畸形或椎管内肿瘤 如脊椎闭合不全(dysraphism)的先天性皮肤瘘道,可有纤维索条或瘘道连通至椎管内,产生脊髓栓系综合征,Wang等报道5例,先天性皮肤瘘道(congenitaldermalsinus,CDS)与椎管内相连,椎管内病变为皮样或表皮样囊肿(dermoidorepidermoidcyst)亦可为畸胎瘤(teratoma),多发生在腰骶部,亦在枕颈部,极少在胸椎,脊髓皮肤瘘道常是此病的提示。
4.成人隐性脊椎闭合不全(dysraphism) Klekamp等报道23例脊椎闭合不全畸形,于成人发生神经症状,其中4例脊膜膨出(meningocele)与16例错构瘤(hamartomas),年龄23~67岁,平均39岁,发生脊髓症状。其中19例症状加重,行手术治疗,此中11例错构瘤有脊髓栓系综合征。
脊髓栓系综合征与圆锥位置及活动度的关系:Warder与Oakes在12年间观察73例脊髓栓系综合征病人,其中圆锥在腰1~腰2椎间盘以下者(低位)60例,在腰1~腰2椎间盘以上者13例(正常位置)。其隐性脊椎闭合不全的皮肤瘘道,脊椎畸形及其他畸形的发生率在二组相同。故圆锥正常位置亦可发生脊髓栓系综合征。
四类病因,在儿童和成人还有些不同,徐林等()报道72例TCS,68例为15岁以下儿童,其病因是曾修补脊膜膨出32例,有脂肪瘤者38例,脊髓纵裂8例,脊髓空洞4例,极少有单纯终丝肥大固定,以先天性疾病为主,Huttmann等()报道54例成人TCS,其患者脂肪瘤32例,终丝粗而紧28例,脊髓纵裂和术后粘连12例。
1·先天性病因∶
脊髓脊膜膨出,隐性脊柱裂,脊髓纵裂,脊髓空洞,皮肤窦道,脂肪瘤,上皮样囊肿,终丝增粗等
2·后天性病因∶
椎管内肿瘤,脊髓脊膜膨出或椎管内病变手术后可引起。
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
⒈病理类型:从影像学角度大多数分为五类,其中终丝粗大型和脂肪瘤型最为常见。
1)终丝粗大型;
2)脂肪瘤型;
3)脂肪瘤切除术后瘢痕粘连型;
4)椎管内肿瘤致脊髓拴系;
5)混合型。
⒉栓系的病理变化:
1)脊髓被拴系、固定后,引起脊髓或神经的血循环障碍而发生缺血、缺氧,逐渐变性坏死或呈退性行改变。Schneider等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手术前后脊髓远端的微循环,结果表明拴系解除后血流量明显增多,所有病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改善。
2)脂肪瘤型的脂肪组织经缺损的椎板、硬脊膜栓系脊髓,脂肪组织可浸润至脊髓,神经纤维也深入脂肪瘤内,两者之间无明确界限,术中要完全切除脂肪瘤是十分困难。
3)脊髓栓系后血流障碍将导致栓系部位代谢率低,产生进行性神经损害。Yamada利用双波长反射分光光度计检测呼吸链中关键的氧化酶细胞色素a1a1的还原/氧化率,以观察脊髓的代谢率。同时记录脊髓后侧电生理的变化,结果发现,实验动物脊髓缺血缺氧或被牵拉时,均表现为还原型细胞色素a1a1水平下降,即代谢降低,脊髓电位越低。脊髓拴系除后,可见代谢率和脊髓电位明显升高。
另外,大约20%脊髓栓系合并脑积水,在脊髓栓系处理前应常规头颅CT扫描,来确定治疗方案。
五、小儿脊髓拴系的临床表现
1.腰骶部包块及畸形:
生后即能发现腰骶部正中或一侧包块,是小儿脊髓拴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如脊髓脊膜膨出,但也有少部份病例在脊膜表面覆盖较多的脂肪组织,腰骶部皮下组织较为丰满,局部表现不如前者明显,易被忽视。有一些病儿骶部明显畸形,X线检查清楚显示骨的畸形。也有少数病儿在骶尾部皮肤内陷。
2.泌尿系统症状:
遗尿、尿失禁和排尿困难最多见。尿动力学测定可发现膀胱容量,压力和括约肌的功能均异常。肛门检查时肛括约肌十分松驰,会阴部常用尿不湿。3.下肢运动障碍:
主要是进行性下肢无力和步行困难。鞍区皮肤麻木或感觉减退是主要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发现下肢神经电生理异常。 除上述表现外还可能存在多系统的畸形和异常。脊柱侧弯,前凸或后凸,脊柱裂,骶骨发育不良,椎管扩大,下肢高弓足最多见,马蹄足也应引起重视。
方法
1.受检儿童采取俯卧位,对脊柱下段区域进行纵切和横切扫查,依次对皮肤、椎旁肌、棘突、椎板、硬脊膜、蛛网膜及蛛网膜下腔、脊髓及椎管进行细致观察,重点观察脊髓末端运动、圆锥位置(采用体表解剖定位圆锥位置),测量终丝厚度。切换凸阵探头观察圆锥运动,以M型测量圆锥终丝搏动幅度。
2.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常规下在耻骨联合上作纵横切面扫查膀胱,经侧腰部及背部作冠状、纵、横切面探测肾脏及输尿管。测量膀胱及肾脏的大小,膀胱壁的厚薄及透声情况。必要时加压、震荡探头或排空尿液再进行观察及测量。
典型超声表现
(1)小儿脊髓圆锥呈条状偏强回声,末端位置低于L1水平;
(2)终丝粗大(厚度多2mm);
(3)膨大的终丝末端与周围软组织粘连,局部软组织增厚,部分患儿伴有骶管闭合不全(6/17);
(4)蛛网膜下腔扩大,液体增多;
(5)脊髓搏动减弱。
泌尿系的超声图特征
①膀胱充盈状态下,膀胱壁呈不平整、欠光滑的光带。肌层回声中等,黏膜层回声不平整。膀胱壁厚度增厚3~6mm,以侧壁及后壁为主,多为均匀性增厚。
②平侧位,膀胱后方可见光点、片状、团状回声。随体位改变而变换其位置。加压、震荡探头时,有漂浮感。
③膀胱内结石多为多发,累积成团,后方伴声影,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④膀胱侧壁、后壁形成柱状、条状突起,条状回声相连在侧壁及后方,形成椭圆形或圆形似囊肿的液性暗区。排空尿液后,囊腔可缩小。
⑤肾积水、肾结石时,双侧肾窦回声分离,肾实质无明显改变,合并输尿管积水较少见。肾结石多为小、中等结石,在肾窦回声内或肾窦回声边缘可见强回声光团,其后方伴声影,常伴有肾积水。
超声分型
可分为以下4类:
(1)脊髓脊膜膨出型(47.1%,8/17):以脊髓脊膜囊型膨出为主,椎管末端液体增多,形成一瘤样混合回声区;
(2)终丝紧张型(11.8%,2/17):脊膜囊型膨出不明显,终丝末端与周围软组织粘连、界限不清,终丝明显粗大;
(3)脂肪瘤型(23.5%,4/17):腰骶部软组织明显增厚,形成与脊髓腔界限不清的脂肪样团状高回声区;
(4)瘢痕粘连型(17.6%,3/17):曾以脊膜膨出瘤就诊,有腰骶部手术史,腰骶部软组织见瘢痕样杂乱回声结构,与椎管壁界限不清(下图)。
超声成像技术能够无创准确评价小儿病变程度并分型,方法便捷,灵敏度高,无放射损害,可重复进行,为该疾病的外科治疗及术后随访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对年龄<1岁的患者因椎管后部结构尚未完全成熟和骨化,B超可显示脊髓圆锥,并且可根据脊髓搏动情况来判断术后有否再拴系。运用超声对泌尿系统检查时,可探查到膀胱壁的厚薄、表面是否光滑、内部透声情况,以及相关脏器如肾脏、输尿管是否有结石或扩张积水。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不仅对脊髓损伤所致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无误,而且能随诊观察病程发展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曹雁老师主编的超声书籍
妇产科超声笔记元
心血管超声笔记元
盆底超声诊断学元
超声操作指南与报告元
阑尾超声诊断学
请联系
1.网店负责人赵总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云南白癜风权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