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1
NO.1
到浙江“同芳轩”
吃茶去
一期一会,世当珍惜
在余姚山水中,寻找那一份宁静01
01
清明前夕
受友之邀
乘高铁来到余姚
便捷的交通
使我可以慢慢地丈量
余姚的每寸土地
那儿有:
河姆渡遗址
明先贤王阳明故里在城市的中心郁郁葱葱的龙泉山佑护着余姚这座城市清澈的姚江
穿城而过,
流向宁波,
漂向世界
……
龙泉山
世人都说余姚这座城市里有这大面积的山体公园,真是守着了这风水宝地。诗人王安石这样写:“山如碧云翻浪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余姚龙泉山的闻名于世不仅是因其秀美旖旎的风光佳景,这里所蕴涵的浓厚、久远的历史文化也为此山增色不少。龙泉山旧名灵绪山,亦名屿山。传说远古时这里是一片汪洋,龙泉山是露出水面的一个小岛屿,这也是屿山之名的由来。山上有一石井,即使天旱少雨,仍井水清盈,常年不枯,且因水面常呈现两条游龙波纹,如双龙戏水,故称“龙泉”。大约从东晋时起,山亦因此泉而改名为龙泉山。早上,余姚人有爬龙泉山的习惯,整个景区都是免票的,山上有几个点必到一下,
比如四先贤纪念碑、
王阳明讲学处,
余姚人对
王阳明、
朱舜水、
黄黎洲和严子陵
四位先人非常惦记,
还分别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了四所中学。
姚江、通济桥
余姚市中心有一条姚江穿城而过,流向宁波。
姚江上有座石拱桥,名为通济,
本地人叫它“老江桥”。
通济桥又名舜江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
到了元朝,有个和尚叫惠兴的发起筑石桥,
可是没有造到一半,便去世了。
于是有个道士李道宁主持继续造桥,
到元至顺三年(公元年)
终于建成,
定名为通济桥。
北滨江路
过桥即是舜江楼,
白天能上去看一些书画展、古玩,
下桥往右走是北滨江路。
沿江岸这几年造起来了一整排古色古香的房子,
这里也就成了酒吧、咖啡馆一条街,
这座城市能找到夜生活的地方不多,
这里算是其中之一。
在北滨江路68号
看到一老字号茶馆
说到茶,不得不提起余姚人
引以为傲的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
遗址
余姚茶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
年前已有原始茶遗存,
把中国的茶文化向前推了足足数千年。
唐朝陆羽《茶经》也记其事:
‘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
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
吾丹丘子是也。
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
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
因立奠记,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也。’
名山(龙泉山)、名水(姚江)、名人(王阳明)、名胜(河姆渡)、孕育出极具文化味的“同芳轩”一杯好茶,不仅要茶好,
色绿、香郁、味醇、形美,
泡茶的泉水也要好,
如此才可泡得一杯好茶。
舀一瓢姚江源头的清澈泉水,
水壶煮沸,倒入茶杯,
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翩起舞,
好似一个个欢快的精灵在水中舞蹈。
品茶如品人生,
第一口清苦,
第二口苦涩,
第三口清甜;
苦中有甜,甜中有苦,最后由苦到甜。
在同芳轩茶馆里,
有缘遇上了这儿的轩主——阿丹
他亦佛亦茶亦人生
在喝茶中
把我带进了
另一个精神世界
……
未完
……
待续
……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