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下单防水补漏维修,
结账时竟被收取元;
电话里说的50元上门开锁,
最终花费近千元……
民小生了解到,
春节前后,
高价维修现象频频出现。
原以为寻常的修修补补,
为何价格高到离谱?
消费者如何才能避免“踩坑”?
“维修刺客”坐地起价春节前,武汉的袁先生家里卫生间漏水,他随即通过某电商平台联系了一家维修店铺。商家称能采用注胶方式快速维修,袁先生便按照商家店铺页面0元的标价下了单。当天下午4点左右,两名维修人员来到袁先生家中,简单检查一番后,便开始打孔注胶。让袁先生意外的是,本以为只是简单的修补,花不了多少钱,结账时对方竟要价元。“维修人员没有告知用的什么胶、用了多少,只说是多元斤。”由于不了解具体行情,袁先生只得照价付了款。不过,漏水问题并未解决,随后袁先生又请来专业防水补漏公司进行维修,花费0多元。郑州的黄先生也遇到了高价维修的情况。月23日晚,黄先生通过某生活服务平台联系了一位上门开锁的师傅。“对方在电话里说,开锁费用仅需50元左右,上门后却说防盗锁没办法开,需要暴力拆锁,具体价格也一直不肯明说,最后一套服务下来要价元。”黄先生说。生活中“维修刺客”现象频频出现,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也有类似的遭遇:网上下单更换灯具,页面显示只需30元,最终却收费元;预约电工上门维修,被“忽悠”更换电线和开关后收费元……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看到,“家庭维修”相关投诉达多条,大多与收费不合理有关。若不提前告知
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还涉嫌欺诈
广州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廖建勋表示,高价维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维修工艺较为复杂、费用也较高,例如防水防漏,一些商家为了招揽业务,故意在平台上低价揽客,维修时再收取高价维修费用;另一种是维修服务费本身不高,商家夸大维修难度,收取高昂费用。“消费者不具备专业判断能力,维修人员不提前告知具体费用,价格不透明,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涉嫌欺诈。”廖建勋说。廖建勋认为,解决高价维修问题,一方面需要平台负起责任,在价格方面做到公开透明,尊重消费知情权。另一方面,管理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消费者,廖建勋建议,维修前可以多方了解、比较,尽量在维修前谈妥价格,并留存文字、语音或图片证据。如果遇到上当受骗的情况,消费者可以及时与商家、平台进行协商沟通,也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单位等进行投诉。破立并举让维修“刺客”无路可走家政维修行业涉及家电、水电、家居等诸多品类,由于技术和信息壁垒,消费者议价能力较弱,而同时维修行业自身也存在一些乱象,维修“刺客”在一些地方还比较横行,有的甚至十分严重。有关部门正视百姓呼声,加大对维修“刺客”的打击和惩罚力度,不仅重要,而且迫切。
不过,由于维修“刺客”具有流动性和隐蔽性,在一些地方,整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所以,治理维修“刺客”,既要破,更要立。所谓破,就是要依法查处维修“刺客”的不法行为;所谓立,就是要建立健全相关体制和机制,减少维修“刺客”存在的空间。
如设立维修热线、建立维修平台,壮大维修正规军,对维修人员进行统一监管,促进各种维修业务有序、合规发展;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将各项服务价格、材料费等收费标准公开公示,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收费”;与时俱进提高维修专业水准,增加服务类型,力求扩大正规维修服务覆盖面等,逐步在市面上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目的。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素材来源:工人日报、市场监管半月沙龙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融媒体平台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