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我们既要对身体进行科学防护,更要时刻守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为此,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余姚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经过策划,由一线心理老师们为全市中小学录制了一系列如何进行心理防疫的心理微课,陪伴孩子们度过这个“特殊”的假期。该系列微课分学段、多角度、多形式,从小切口、小话题入手,短小精悍,以适应当下学生快速学习的需求。
第四期主讲老师韩张慧余姚市阳明中学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获宁波市心理健康论文二等奖,余姚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宁波市心理优质课三等奖。
微课简介微课《情绪是疫情的第一免疫力》适合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学习。在疫情期间,我们长时间居家不外出,又接收网络上大量负面信息,可能会出现担心、恐惧、情绪起伏大等一些不良情绪表现。我们出现这些表现可能跟非理性认知有关,这些非理性认知导致了我们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微课的最后和大家分享了一些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不良情绪的表现
情绪起伏大:我们会因为疫情的好消息而觉得特别高兴,如火神山、医院的建成;也会因为坏消息感到失落,如不断上升的确诊人数、救助物资不到位等,所以情绪起伏也会非常大。
过度恐惧:现在至少新闻上还没有正式告诉我们,有特效治疗的药物出现,要靠自己的免疫力。所以我们就会设想各种的可能性,甚至看到很多病人过世的报道会联想到自己,恐惧感就产生了。
过分担心和焦虑:担心自己的家人不戴口罩,或者说出门去超市买了个东西回来,心里特别担心他会不会染上病毒?会产生过多的担心和焦虑。
兴趣下降:开始被隔离在家,还打打游戏什么的,现在好像觉得这个游戏也没意思了,以前挺喜欢唱歌的,现在也不感兴趣了,就会出现一种情绪很低落,感觉到各种兴趣都在降低,甚至丧失。
非理性认知
绝对化:从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件事必定发生或不会发生。
普遍化:对事件的评价以偏概全,根据单一事件而武断地对一个整体下结论。
灾难化:认为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或灾难性的后果,常使人陷入悲观、绝望和不安中。
调节情绪的方法
觉察非理性认知:随时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有非理性认知。
情绪ABC理论:与非理性认知进行辩论,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
理性判断:主动学习相关的防疫知识,理性辨识网络信息,不信谣、不造谣。
结束语:今天的微课就分享到这里啦,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阳光宅家,静待花开吧!
更多精彩推荐阅读
余姚市中小学“防疫陪伴”心理微课第3期
余姚市中小学“防疫陪伴”心理微课第2期
余姚中小学防疫心理陪伴系列微课来啦!
END策划指导:许黎剑
责任编辑:顾黎娜
本期编辑:韩张慧
更多精彩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