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壁内部引发的思考2

思考:

4,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病因有哪些?超声表现呢?

答: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reflux,VUR)可能与膀胱或者下尿路的异常有关。约1%~2%的健康儿童人群罹患该疾病,尿路感染儿童中该病的发生率可达30%~40%。VUR及其可能带来的反复的尿路感染可导致肾脏功能恶化及肾瘢痕形成。VUR为儿童常见的尿路畸形,可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生。各种原因影响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的瓣膜作用可出现原发性VUR,如:输尿管在膀胱内移行段过短、输尿管进入膀胱的夹角;输尿管管口位置欠佳;膀胱三角区发育异常等。VUR可导致反复的尿路感染,出现反流性肾病,最终有部分患儿可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VUR患儿常合并其他肾脏畸形,如:重复肾、输尿管下端囊肿、输尿管梗阻、先天性后尿道瓣膜等,尤其双侧VUR患儿的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率不低。膀胱内高压、膀胱容量减小、顺应性降低是神经源性膀胱患儿发生VUR的主要因素。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膀胱输尿管连接处常存在结构异常,输尿管抗反流机制不健全,导致VUR。

VUR超声表现:患侧可见肾积水、集合系统分离、输尿管扩张等异常,超声异常可能与反流的级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儿童任一级别的反流均存在一定的自发性缓解几率,但必须监测防止肾脏损害,特别是高级别的VUR。

5,上述的反流机制,对于壁内部结石的药物治疗您会想到点什么?

答:防反流机制:三角区位于膀胱底部并向后延伸至膀胱颈部,解剖结构复杂。输尿管口位于三角区的近端和侧面,输尿管斜行经此进人膀胱。三角区黏膜下的肌层由输尿管壁内段的纵肌层和逼尿肌混合构成。输尿管壁内段有纤维肌鞘(Waldeyer鞘)围绕,后者与输尿管肌层融合。该纤维肌性组织在三角区散开并混人逼尿肌,从而将输尿管壁内段固定于膀胱内。在膀胱充盈时,周围肌肉挤压斜行走向的输尿管壁内段,导致后者管腔关闭,从而阻止尿液反流。

从防反流机制中提示两个信息:

1,膀胱越充盈或张力越大,输尿管壁内部越狭窄;

2,尿路引流通畅,膀胱张力越小,越利于输尿管壁内部引流。

输尿管结石保守治疗一般为消炎、止痛、解痉。既往的解痉止痛治疗就疼痛原因不确定,治疗选择就没有准确的方向性。既往认为输尿管结石可能是输尿管蠕动,结石机械刺激所致,后认为是肾积水肾包膜张力过大导致。故阿托品等药物效果并不佳,改常规应用非类固醇类消炎药止痛,解痉。

α1A受体阻滞剂(坦洛新)最开始是用来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和前列腺炎的药物。现精准医疗,询证医学发现:输尿管、尿道及膀胱颈部存在的a1受体主要为a1A受体,且输尿管下段多于上段。应用α1A受体阻滞剂作用于输尿管、尿道、膀胱颈部及前列腺平滑肌的α1A受体,可以扩张输尿管并不影响输尿管的蠕动功能,缓解平滑肌痉挛疼痛;并且可以让尿路畅通,降低膀胱张力,有助于结石排出。

附:

国际VUR影像学诊断分级:

Ⅰ级表示尿液反流仅限于输尿管;

Ⅱ级表示尿液反流至输尿管、肾盂、肾盏,但无扩张,肾盏穹窿正常;

Ⅲ级表示输尿管轻中度扩张和/或扭曲,穹窿无或轻度变钝;

Ⅳ级表示输尿管中度扩张和扭曲,肾盂中度扩张,穹窿角完全消失,但大部分肾盏保持乳头压痕;

Ⅴ级表示输尿管严重扩张和扭曲,肾盂严重扩张,肾盏乳头压痕消失。

近期慢慢揭晓相关思考,更希望您的参与!

战疫胜利在望!加油!

胡志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ueshuizu.net/sjsjsdyy/8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