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老两口最终还是因为阿尔茨海默住进了养老公寓。
我们家的例子可能不完全适用所有家庭,只希望你能从这些记录中看到每个有老人的家庭都可能走过的心路历程。
伉俪64年
━━━━━
我年来到北京工作,一直跟于小宝的父母住,那是他初中就开始住的小屋。爸妈都是开明的家长,跟遗传有关。于小宝的祖父母辈只剩下了外公、外婆,用上海话叫他们是“公公、阿婆”。
公公是上海滩经营大五金的少东家,从小就在法租界上教会学校,吃穿都有佣人伺候,据说家里从不做蔬菜,只做肉菜,一辈子没养成吃素的习惯。
风度翩翩,家教良好的公公在上海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遇见了阿婆,阿婆也是上海的富家千金,从小衣食无忧,在10个孩子里排行老大,一路考进了大学后,在当时众多追求者中,最终选择了公公。
大学毕业后,考虑到两人已经确立恋爱关系,校方在分配工作的时候,把他们都安排到了北京,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公公进了机械工业部,阿婆进了对外贸易部。
他们在北京住了50多年的房子在如今的央视大裤衩底下,当时是远郊区县的菜地,谁成想现在会变CBD。在文革的冲击下,公公因为成分不好,写了3次入党申请书也没有被批准,从此小心做人直至退休,阿婆到学校当起了老师,半辈子教书育人。
阿婆是个非常要强的女人,精力充沛闲不住,70多岁还承担着替校办工厂收账的苦差事,手拿大哥大,腰揣BB机,包塞增值税发票,大江南北一家一家催人付款,气势如虹。曾经她还带着公公去江浙一带收账,人家一看俩老人,赶紧给钱,所以阿婆战绩赫赫,从未空手而归。因为在收账途中脚部骨折,阿婆才被迫终止了这项事业。相比之下,公公就显得儒雅沉默、谨小慎微许多。
于小宝小的时候,爸爸在国外工作,医院值班忙顾不过来,公公就在退休后带起了外孙子。每天从家到幼儿园来回走8趟,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等于小宝更大一些了,公公阿婆才开始在自己家重新两个人过日子。老两口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也都孝顺,花钱请他们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各处指导工作,挥斥方遒。
年,得知外孙子要去上海上大学,公公激动得热泪盈眶,从此上海、北京之间又有了更坚实的纽带。于小宝在大学遇见了我,也许是注定的轮回。
6口之家的日常
━━━━━
年,眼看81岁老两口年事已高,衣食起居都变得困难起来,又坚决不愿意雇保姆,妈妈说接过来我们家照顾吧,于是我们过起了一墙之隔的生活。
起初的几年,阿婆执意要操持家务,指挥小时工买菜做饭,我们也积极配合,打打下手,兼职拍手点赞,就为让她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虽然老了仍然很有用,至少在厨房这块领地拥有绝对话语权。公公则掌握着全家人每月上交的生活费和账本,花什么钱都得跟他报销的优越感也保持得很好。
按老人家的规矩,每天的晚饭是唯一团聚的时间,所以必须人都到齐再动筷。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4点左右,睡醒午觉的阿婆就会打我手机,告诉我晚上有红烧肉,有上海带来的鲜笋,有大闸蟹……一定要准时回来吃饭哦!
我们小辈三不五时的加班或者堵车,经常8点多才到家,公公一般都是弱弱的责备:“这么忙啊!都等着你们呐!”但是人民教师阿婆同志往往一针见血:“跟你们领导说,不要总是加班,到时间就放你们走。”我们打圆场说:“六点半就出来了,路上不好走。你们饿了先吃,我们回来自己热热就好。”然后阿婆就会掏出北京市地图,指导我们从公司到家应该这样这样走,不要那样那样拐,晓得了伐?
阿婆非常讨厌家里人分好几拨轮着吃饭,上海家里的饭厅很大,10来口子坐在一起吃饭,很有生活的样子。在阿婆年轻的时候,家里有上学的,上班的,各自忙碌,到家时间不一样,她经常讲的例子是:一条鱼,做好了几个人先吃上面这一面的尾巴,第二轮2-3个人吃掉中间的部位,再晚一点回来的吃掉另一面剩下的,鱼头和汤留到下一顿再解决,反反复复加热好几遍。除了逢年过节,就没有一顿是痛快的大家一起吃饭的记忆。从小造成的心理阴影,以及长久以来事业单位刻板生物钟的训练,让她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高速变化。
如果我们有饭局不能回家吃饭,一定要在下午3点之前打电话通知,不然他们就得吃好几天剩饭剩菜。后来我发现,如果知道我们不回家吃饭,阿婆也没什么精气神鼓捣菜式,他们4个人随便吃吃就好,如果是6个人,就会摆满一片压断桌子腿。
周末的时候,我偶尔陪阿婆下楼买菜,她会告诉我超市的哪一种菜比菜市场便宜,但是不及后者的新鲜;鸡蛋每周二有特价,要早起去抢;牛肉最近太贵了,改吃鸡腿吧!对于她脑子转的飞快,好用得不得了这件事,我深信不疑。
阿尔茨海默初现端倪
━━━━━
情况大概从4年前开始发生变化,先是身体上的,之后是精神上的。阿婆多年来一侧肾积水功能缺失,鉴于她的年龄,医生建议保守治疗,后来她伴随多年的腿疼开始加剧,走路变得不太利索。但是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依旧犀利,一言不合就怼得公公暗自神伤。
为什么怼公公呢?都庆祝完金婚了,甜蜜爱情是长寿的秘籍才对啊!然而But我勒去,并~不~是!与很多典型的上海家庭类似,当了一辈子“老大”的阿婆,在家庭里始终牢牢站住制高点,又因为当老师年头长,板起脸教训人的戏码特别足,年纪大了之后,更惹不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更年期症状的余威,家里笼罩着阿婆处处看公公不顺眼的迷之烟雾,老头起床晚了要挨说,吃饭慢了要挨说,酒倒多了要挨说,拉不出屎也要挨说,教训起自己的爷们毫不留情,总之就是各种不满意。我们都觉得公公很委屈,很可怜。
公公自己呢?通常都是听着,不反抗。我们在场的时候,可能是觉得有人撑腰,偶尔激动的争辩几句,最后都是以“你看看,这个人就是不讲道理”结束陈词,阿婆马上紧跟一句“就是不讲道理怎么着吧”夺取最后胜利。搬到我们隔壁之后,他们一直分房睡,不是因为距离产生美,而是距离可以避免怼。
通过我们的观察,阿婆在放飞自我,独自老姐妹聚会的时候最开心,而离开阿婆几分钟,胆子非常小的老头就心神不宁,频繁询问阿婆什么时候回来?到哪儿了?
关于公公的胆子之小,还有两件小事佐证。于小宝幼儿园时期,经常跟小伙伴在楼下玩到6点动画片开始之前,眼瞅着马上到点,他以星矢般的速度飞奔上楼,刚要摁开遥控器,被公公一把夺下,然后慢条斯理的拿走盖在电视机上的布,对折,再对折,再对折,四边对齐,放在旁边,再插上插销,紧跟着按下遥控器?不不不,必须预热1分钟,对,就是你看着电视,电视亮着红灯看着你,长达60秒,之后才能按遥控器上面的红钮。这种“熬人流程”直接导致于小宝的童年,从来就没看到过任何动画片的开头。
还有就是公公每年的例行体检,必定“吓尿”,不是,必定“乱跳”,因为小心脏。平时不怎么吃药,也很少生病的公公,中年得过一场严重胃病,后来痊愈了。身体还硬朗的那几年,公公都可以自己去体检,但是一看见穿白大褂的,他就紧张得血压升高,心电图乱成一团,搞得医生吓个半死,赶紧摁倒输液,打电话叫爸妈去接人。后来有人陪着他一起去体检,情况也没有好转,每次都折在心电图这一关,怎么安抚都过不去。
两个小插曲讲完,接着说俩人各怀心思的事儿,因为他俩是大学同学嘛,所以必定要一起手拉手回上海参加校友会,然而不愿意带公公一起去的阿婆,总是想方设法甩掉他自己先去,或者在上海的时候,独自参加各省代表的小组讨论。有一年,公公说他不善交际,不去参加校友会了,阿婆高兴的自己去了上海。
独自在北京的公公表面上都好好的,谁知道几天后他竟然偷偷打电话给在上海的阿婆,哭诉对她的相思之情与依依不舍,要求立刻去上海相会,怕阿婆推脱,他还编了句完全不着边际的谎话,说:“他们都不给我饭吃,我都要饿死了。”最后终于如愿南下。
其实我们虽然同情公公,但是也挺理解阿婆的,能看在眼里的是,公公总是会趴在阿婆屋的门框边,可怜巴巴一副“我就看看不说话”的表情,要不就是在阿婆睡着了,错过了吃饭点儿的时候,走过去关心的拍人家,次数略频繁。
1年前的一天,我突然接到电话,说阿婆失踪了,因为公公总是打扰她,她一气之下就冲下了楼,公公说她嘟囔着要回央视大裤衩那边的自己家。我赶紧让在三里屯上班离得近的于小宝去捞人,等于小宝到那,敲门屋里没动静,莫非他比阿婆到的还早?后来才知道,自从搬到我们这,阿婆根本就没管过原来房门的钥匙,再加上常年没有回到故居,已经不能完成自己打开防盗门的任务了,进不了自己家门,就只能又从5楼回到2楼去一个老邻居家唠家常。于小宝把阿婆从别人家扶出来,带她吃了晚饭,经过大外孙子红口白牙吐沫横飞苦口婆心的外交斡旋,总算把老太太请了回来。
老头中风摔倒
━━━━━
又过了一些日子,阿婆说起话来,有些词不达意,且不能完整说出一个句子了,理解起来也只能半蒙半猜,腿脚不好也让她被动减少了活动量,白天昏睡不起,晚上没觉了,就半夜在屋里来回溜达。
年初,公公的症状来势凶猛,一摔不起。那是一个下午,准备晚饭的时间,帮忙洗菜的公公站在洗碗池边上,突然就摔倒在地,学医的妈妈马上开始急救,并叫了救护车,等我们下班回到家,剩下阿婆一个人在家等消息,以及厨房一堆晚餐半成品。被分配照顾阿婆的我们俩,炒了菜,吃过饭,刷了碗,还没等来任何消息,有点着急了,也不敢打电话,觉得没消息就是好消息。最后妈妈来电话说公公救回来了,正在输液,神志清醒,能说话。
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公公慢慢恢复得跟之前差不多了,只是本来就胆小的他,摔过之后连站起来都害怕,走路必然扶着墙,没有墙就扶桌角,没有桌角就扶椅背,没有椅背就站着不动,就那么站着不往前挪,除非有人上去搀他才开始迈腿。由于自尊心强,他一直拒绝使用拐杖。大夫说公公的大脑已经严重萎缩,情况不可能有好转,只会越来越差,吃药也没有太大的帮助,以后多加小心吧!
大脑萎缩的表现有哪些呢?首先是健忘,开始只是问很多遍吃过饭了吗?后来发展到不记得自己吃没吃过饭,刚刚同桌吃过饭的人,转头就问他为什么还没回家?如果有人来看望他们,我问都有谁啊?他怎么也想不起来;
其次是晨昏颠倒,总是在太阳当空照的时候,看着时针指向9,就说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准备晚饭?我说您看看窗外,那么亮呐,现在是上午9点,老头不信,执意认为不可能;
第三是强迫症,本来就刻板机械的公公,中风之后添了拔插销的毛病。家里一切与电有关的地方,每天都要查看无数次,阿婆晚上看完电视遥控器一摁甩手走了,他会跟在后头把所有开关都关上并反复确认好几次,大门反锁后不放心还要不停拉拽很多次,微波炉、电烤箱、煤气逐一检查,最要命的是电话,电源一关,谁也打不进来,舅舅好几次以为出事儿了,火急火燎,阿婆也因为这个错过了很多同学的美国长途,姐妹的聚会邀约,气得直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