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一代代航天人的接力奋进,便是对他最好

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发射成功。神舟十五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7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今非昔比,而每每回忆这筚路蓝缕的征程,都绕不开一个传奇人物——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在中国航天运输系统、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今年是钱学森诞辰周年,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与航天有关的故事,学习这位当之无愧的“人民科学家”的崇高精神。

拟中国航天奠基意见书

年,钱学森回国后,自觉服从国家需要,勇敢承担起创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任。年,在周恩来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为了保密,钱学森用国防航空工业代替了火箭导弹一词。

在《意见书》中,钱学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重要意见,不仅勾画了我国航天导弹这一尖端技术的发展蓝图,而且令人信服地指出了可行的实施途径。他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以这份《意见书》从发展计划到具体措施,从组织领导到执行机构,从预先研究到研制生产,从专业配套到队伍构建,几乎在每一个层面上,都考虑得细致入微,具有很强的顶层设计指导性和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

▲《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周恩来对这份《意见书》相当满意,用铅笔做了个别修改,并在标题下面替钱学森署上了名字并让秘书把它印发给各位中央军委委员,在呈送毛泽东同志审阅的那一份打印稿上,他注了一笔:“急送主席阅,这是我要钱学森写的意见,准备在今晚谈原子能时一谈。”原来此时在领袖们的心里,正谋划着“两弹”的惊天蓝图。

年3月14日,钱学森列席了中央军委会议,这是个给历史留下了特殊印迹的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上传达了中央关于研制导弹武器的决定,即由周恩来、聂荣臻和钱学森等筹备组建导弹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与设计,组建导弹科研机构、设计机构和生产机构。

《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是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的奠基之作,从此,中国导弹与航天科技事业正式驶上发展的轨道,并开启了腾飞之路。

提出研制探空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年8月,中科院决定将卫星发射作为当年的头号重点任务,并成立代号为“”的工作组,由钱学森任组长。面对中国当时财力支持不足、基础工业薄弱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困境,钱学森根据实际情况和中央的战略部署,提出由探空火箭研制起步的方略,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向大型运载火箭进军,最终把卫星送上天。

同年1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承担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运载火箭研制任务的中科院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在设计院迁沪后,钱学森每年都要到上海两三次,考察、指导有关设计院的工作。

▲探空火箭发射试验现场

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火箭技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通过对探空火箭项目的全过程参与,锻炼了一支年轻的航天工程研制队伍,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航天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技术骨干。其后“长征一号”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离不开探空火箭项目为之打下的坚实基础。

首次提出“航天”“航天员”等专有名词

在钱学森提出“航天”一词之前,我国把航天器在大气层以外的航行、探测等活动,称之为“宇宙航行”,简称“宇航”。由于国外“space”一词包含“宇宙空间”的意思,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空间航行”,简称“航空”。曾有人想将“宇宙航行”合在“航空”里,钱学森并不赞同:“航空是在空气里飞,火箭已经在空气上面了,怎么还能叫航空呢?”

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钱学森意识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的空间活动只能局限在太阳系内,“宇宙航行”不免夸大。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在年9月11日举行的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开幕式上,钱学森首次提出了“航天”一词。他说,自己最初是从毛泽东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之内的飞行,叫作‘航空’,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飞行称为‘航天’。”

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决定,将“第七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标志着“航天”这个词被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采纳。

“航天员”这个称呼最早也是钱学森提出来的。年7月14日,中央批准“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当时,国外一般将航天员称作“太空人”或者“宇航员”。钱学森说:“我们还是叫‘航天员’好。因为我们有天、海、空的领域划分,这样称呼比较规范。”对此他还作过详细解释:“航天员”是指驾驶载人航天器和从事与太空飞行任务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的人员。他既与航天地面工作人员相区别,也与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其他人员相区别,就像飞行员与航空地勤人员、乘客相区别一样。

事实证明,“航天员”这个称呼不仅符合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具体情况,更加适合汉语习惯,我国一直延续“航天员”这个称呼。

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第一位造访太空的中国人。回到北京后,杨利伟专程到钱学森家中报到。从神舟五号开始,我国每位从太空凯旋的航天员都会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奠基人报告好消息,一直延续到老人去世。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92岁高龄的钱学森亲笔题写贺词

钱学森曾说:“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就是最高奖赏。”作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钱学森的名字伴随中国航天无数个高光时刻,从“天问”探火到“天宫”揽胜;从“北斗”指路到“嫦五”挖宝……而今梦天实验舱已成功发射,不久中国空间站建造将全面完成。一代代中国人永无止境的接续探索,我们已经抵达和即将抵达的星辰大海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向钱老致敬!

向一代代航天人致敬!

延伸阅读

中国航天的成长相册

年10月8日

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此展开。

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伴随着《东方红》的乐曲,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年11月26日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年11月29日,卫星按计划成功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年9月20日

“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将一组三颗“实践”二号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一箭三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第四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年2月1日

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年11月20日

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新的重大突破。

年1月10日

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发射成功。飞船的系统结构有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新的提高。

年3月25日

神舟三号发射成功,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年12月30日

神舟四号发射成功,除没有载人外,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

年10月15日

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年10月12日

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费俊龙、聂海胜在轨飞行小时32分,首次实现“多人多天”载人飞行。

年10月24日

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首次获得“全月面三维影像”。年3月1日,她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年9月25日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首次搭载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太空漫步。

年10月1日

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获得了分辨率优于10米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月球物质成分分布图等资料。

年9月29日

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年11月1日

神舟八号发射成功,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交会对接。

年6月16日

神舟九号发射成功。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与天宫一号完成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进行了自动、手动两次交会对接,刘洋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年12月27日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区域性正式服务,是继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年6月11日

神舟十号发射成功,搭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完成了世界第二次、中国第一次的太空授课。

年12月2日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组成。

年9月15日

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

年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搭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与天宫二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是当时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年11月3日

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发射成功。中国未来天宫空间站、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探月三期工程及其他深空探测的实施都将使用该火箭系列。

年4月20日

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成功,与天宫二号实现交会对接,各项实验有序开展,中国航天正在迈进“空间站时代”。

年12月11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阿尔及利亚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甲子·新长征”的首次国际商业发射。

年1月11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2D”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年的首次发射实现开门红。

年5月5日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年4月29日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6月17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空间站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在轨期间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了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年10月16日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

年7月24日

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主要用于支持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

年11月29日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费俊龙、邓清明、张陆三名航天员带着党和人民的期望重托奔向“天宫”,踏上为期6个月的飞天圆梦之旅,他们将在太空见证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正式建成的圆梦时刻。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国魂:助中国傲立世界的钱学森》、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网、澎湃新闻网等

往期推荐

往期推荐

荐读

焦裕禄:未曾远去的时代背影荐读

邬沧萍:莫道桑榆晚,仍存万里心荐读

她用一生讲述艺术的真谛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yueshuizu.net/sjsjsdyy/9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